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建設運營監測評價研究
成果簡介:針對冷藏保鮮設施底數不清、缺乏設施運行和主體經營情況的系統量化分析等問題,建立了覆蓋果蔬、肉類、水產品等主要生鮮農產品,貫通冷藏保鮮設施建設、設施運營和主體經營全過程的監測評價體系。
1. 全面研究分析了蔬菜、果品、肉類、蛋品、乳品、水產品等不同生鮮農產品保鮮環節構成,設計了果蔬預冷處理能力等11項產地倉儲保鮮設施存量統計指標和9項農產品產地低溫處理量統計指標,作為農產品產地冷藏保鮮設施存量和運營情況監測統計指標被正式納入《農業綜合統計制度》。
2.系統設計了產地冷鏈設施建設和經營情況調查問卷并進行大樣本調查,優選出冷鏈設施平均周轉次數、農產品損失率、貨架期延長天數和經營收益增長率等4個關鍵評價指標,對全國產地冷鏈設施建設經營主體的經營服務情況和成效進行了評價分析。2023年,全國產地倉儲保鮮設施存量30742.7萬立方米,倉儲保鮮能力6694.5萬噸。全國產地倉儲冷鏈保鮮設施年均周轉5次,設施使用后農產品平均損失率從19.7%下降到7.1%,貯藏期普遍延長69天,收益增長率29.3%,為農產品上行和農業產業增值增效產生了積極的推動作用。
3.創新提出農產品產地低溫處理率指標,用于測算衡量農產品冷鏈設施建設運行水平。2023年我國農產品產地綜合低溫處理率為32.0%,比2020年提高了11個百分點;果蔬、肉類、水產品產地低溫處理率分別為24.0%、80.0%和83.0%。充分彰顯產地冷鏈物流的良好發展態勢。
研究成果應用于農業農村部2023年及以后年度統計工作,研提的低溫處理率被國辦及10個省相關規劃文件作為冷鏈設施建設運行發展目標的重要指標加以采用。核心內容納入《中國農產品產地冷鏈物流發展報告(2024)》,在第二十一屆中國國際農產品交易會上正式發布。
成果完成部門:農業農村部規劃設計研究院 農產品加工工程研究所